增量式编码器常用技术参数
机械转速和电气转速:
编码器的机械转速以每分钟大可以旋转多少圈表示—rpm;
编码器的电气转速也称为开关频率,是读取每个脉冲信号的反应速度,以每秒多少次表示—Hz
大工作速度应同时兼顾编码器的机械转速、电气转速以及编码器后续接收设备的开关频率。Nmax=Fmax×60/Z(N—min-1,F—Hz)。
编码器的工作温度和防护等级:
编码器的工作温度代表了编码器内部机械和电子零件的水平,较好的编码器工作温度从-40到+100℃,事实上低温情况下,受限制的是内部电子零件和外部的电缆以及密封特性。
防护等级是指编码器的防尘、防水性能,以IP的两位数表示,位0—6代表防尘,第二位0—9代表防水,IP54是的有限制条件的防尘防水标准,IP67可防水浸。并非在室内恒温条件下工作就不需要防水,因为编码器在工作和停机两种情况下,内部空气会热胀冷缩,密封不好,在停机是会有压缩性水气进入。的编码器的防护等级分电气外壳部分和转轴部分,有不同。转轴部分由于编码器的旋转要求,往往要略低。
如果编码器安装部分有空间,我还是建议在编码器外部再加装一防护壳,以加强对其进行保护,必竟编码器属精密元件,一台编码器和一个防护壳的价值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
编码器增量信号A,B,Z,R,C,D,U,V,W
大部分的接收设备只接收AB信号,而没有接收Z信号的口,很多人不熟悉这个Z怎么用。Z信号是增量编码器上除了A,B信号以外,另外的一个信号,每转就一个,脉冲宽度相当于AB相信号的脉冲宽度,(各厂家有不同的)有规定其上升沿对齐A相一个脉冲周期的哪个位置。这样,Z信号在一个转圈内位置是“”的零位,通过读取Z信号,可以在一个转圈内修正增量信号因丢脉冲而产生的计数误差,如果是很多圈工作,可以在每圈作为参考信号修正。
这种方法在光栅尺与角度编码器中更加重要,在光栅尺和角度编码器上,这种信号叫参考信号“R”(有的为I),光栅尺有每隔一段位置一个R信号,而角度编码器是每隔几十度一个R信号(如20度),每隔一段距离(角度)的位置就可以修正参考。
除了Z信号与R信号,还有C,D信号,(欧系)有的增量编码器提供了CD信号,这种信号是每转输出一个周期的SinCos正余弦信号,这是单圈的位置模拟量相位输出,因其位置,不受停电影响,可以判别交流伺服电机启动时的磁极位置,或通过电路作为单圈值编码器使用,与增量的AB信号配合,称为混合式编码器,如德国海德汉的就有这种编码器,目前在国内电梯上用的多了。
系的增量编码器用于交流电机启动时磁极位置判断的,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,就是U,V,W信号,每个信号位置相差120度,一圈一个(或两个)方波脉冲周期,这种信号尽管分辨率低,但也是“”的,不受停电影响,其有时也称为“混合式值”,这种混合式接收电路要比欧系的简单,但显然其的分辨率和作用要远比欧系的差了。
增量型编码器结构材料
增量型编码器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,其上有环形通、暗的刻线,有光电发射和件读取,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、B、C、D,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(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),将C、D信号反向,叠加在A、B两相上,可增强稳定信号;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。由于A、B两相相差90度,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,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和反转,通过零位脉冲,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。
有些公司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、金属、塑料,玻璃码盘是在玻璃上沉积很薄的刻线,其热稳定性好,精度高,金属码盘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线,不易碎,但由于金属有一定的厚度,精度就有限制,其热稳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个数量级,塑料码盘是经济型的,其成本低,但精度、热稳定性、寿命均要差一些。
分辨率―编码器以每旋转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线称为分辨率,也称解析分度、或直接称多少线,一般在每转分度5~10000线。
品质介绍
1 光栅线数也叫分辨率(外形尺寸越大可以做的分辨率越大)
常用100PPR,500PPR,1000PPR,
1024PPR,2000PPR,2500PPR
2 输出方式
集电极开路输出(通用型)
互补输出
电压输出
长线驱动输出
UVW输出(多用于伺服电机)
3 工作电压:常规有以下几种
5V/12V/24V/5-26V(通用型)/5-30V
4 防护性能:
常规为防油、防尘、抗震型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角度编码器工厂的苏州必力信光电于2025/4/5 14:08:12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szhou.mf1288.com/szblxgd-2853312585.html